移動互聯網營銷當屬微信營銷,智能手機已經普及,微信已經成為主流的社交軟件,
微信朋友圈現在已經成為微商的主要陣地,而且做微商的一部分人已經賺的盆滿瓢滿,
微營銷其實就是圍繞微信或者說微商進行的營銷。
形式靈活多樣
(朋友圈 二維碼 公眾平臺 小程序)
強關系的機遇
營銷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的到達率,這也是所有營銷工具最關注的地方。與手機短信群發和郵件群發被大量過濾不同,微信公眾號所群發的每一條信息都能完整無誤的發送到終端手機,到達率高達100%。
移動終端的便利性再次增加了微信營銷的高效性。相對于PC電腦而言,現在的智能手機不僅能夠擁有電腦所能擁有的大部分功能,而且攜帶方便,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,而這也會給商家的營銷帶來極大的方便。
曝光率是衡量信息發布效果的另外一個指標,信息曝光率和到達率完全是兩碼事,微信是由移動即時通訊工具衍生而來,天生具有很強的提醒力度,比如鈴聲、通知中心消息停駐、角標等,隨時提醒用戶收到未閱讀的信息,曝光率高達100%。
事實上,那些擁有粉絲數量龐大且用戶群體高度集中的垂直行業微信賬號,才是真正炙手可熱的營銷資源和推廣渠道。比如酒類行業知名媒體佳釀網旗下的酒水招商公眾賬號,擁有近萬名由酒廠、酒類營銷機構和酒類經銷商構成粉絲,這些精準用戶粉絲相當于一個盛大的在線糖酒會,每一個粉絲都是潛在客戶。
微信用戶已達13億之眾,微信已經成為主流信息接收工具,其廣泛和普及性成為營銷的基礎。君不見那些微信大號動輒數萬甚至十數萬粉絲?除此之外,由于公眾賬號的粉絲都是主動訂閱而來,信息也是主動獲取,完全不存在垃圾信息遭致抵觸的情況。
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,天貓宣布2017年雙十一全球狂歡節正式開場,預售商品上線銷售,京東、蘇寧兩公司也相繼為雙十一舉行吹風會,分別將雙十一開啟的時間設定在了10月25日與11月1日。雙十一大戰一言不合就開場,不少“剁手黨”已經摩拳擦掌了。
今年的雙十一,似乎比以往都來的更早一些,實際上,早在前幾天,手機短信、app廣告、電腦彈窗就已經輪番轟炸過一遍了,各種預熱、各種優惠,感覺不買點什么,就分分鐘錯過一個億。
但是天貓、京東等電商平臺“雙11”購物節優惠,過于復雜的優惠規則,讓大量消費者感嘆“奧數不行不敢應戰雙11”。打開手機計算器,埋頭計算優惠券、預付定金究竟能省多少錢,成為今年“雙11”搶購的必修課,讓人不得不吐槽……
下面這一長串詞匯里,總有幾個是你必須認識的:攔腰半價券、跨店鋪3件7折、每滿400減50、購物津貼、秒殺優惠、紅包戰隊、火炬紅包、跨店優惠、定金膨脹……
到底多少錢 算著實在難!
“今年光搶紅包這一項,我就徹底暈了。”每年“雙11”都會大買一通的羅女士告訴記者。
比如,要想獲得“火炬紅包”,你需要分享紅包鏈接,邀請好友點亮你的紅包,最終將和所有參加火炬紅包的用戶一同瓜分2.5億紅包,規則類似于此前春節的“集五福分紅包”。此外,僅紅包這一項,還有群戰隊紅包、品牌狂歡城搶紅包等形式。
紅包搶到手了,準備放手“買買買”,卻又碰到新難題。
“你看看,這個商品頁面上寫著:預售到手價109元,前2小時限4000件定金翻3倍,瘋搶零點至2點到手僅需94元。我就想知道我到底多少錢能買到它?”一位網友一邊曬出一張商品頁面,一邊曬出他在紙上列出的一長串數學算式。
并非網友夸張,如果不好好算一算,你興高采烈搶先交了定金的商品,很可能并不優惠。
微博網友曬出演算各種促銷優惠之后的商品價格。
例如,某款膳食纖維飲料4盒,“雙11”價格為69.9元,定金10元,可以抵30元使用,到手價格是49.9元。同樣的產品2盒裝,不需要定金,“雙11”當天價格是29.9元,4盒價格為59.8元,在交易成功后可以返還45%的金額即26.9元,最終價格為32.9元。這樣下來,當天下單比預定購買還要便宜17元。
“過去‘雙11’,提前把東西放購物車里,零點爬起來搶著付錢就行了,拼的是體力和網速,沒想到如今還要拼奧數!”買了一堆東西,算了一堆數學題的羅女士哭笑不得。
優惠規則一天一變讓人煩
不光是打折促銷的規則十分“花式”,這些優惠活動還有各種時效限制。
“挑了兩晚上,好不容易在購物車里湊夠額度,付款前發現滿減券失效了,你說啥感受?”說起提前半個多月開始預熱的“雙11”,市民李曉滿肚子抱怨。
原來,前天晚上,她想趁著“雙11”購買一個保溫杯。準備下單前發現,賬戶里躺著一張“滿499減150”的“雙11”優惠券,而她想買的保溫杯239元。需要再多湊260元,才能享受減150元的優惠。為了湊夠滿減額度,李曉和老公倆人窩在沙發上選了一晚上,加購了面膜、零食、衛生紙等各種雜物。就在興沖沖準備付款時卻發現,因為剛剛過了午夜零點,之前滿499減150的優惠失效了。氣鼓鼓刪掉所有湊單商品,李曉最終還是只買了自己最初看中的那個保溫杯。“今天又有其他優惠了,可是我不想再湊了。”
今天買滿兩件打8折,明天滿100減30,后天滿499減150……有的電商平臺優惠規則一天一個樣,甚至是一會兒一個樣,讓不少消費者苦惱。
例如,為了鼓勵消費者踴躍下單,一些網店規定,同樣下10元定金,前2000名消費者的定金可以在“雙11”當作50元使用,而2000名以后下單的消費者,只能當30元使用。
可是,嘗試下單前咨詢客服人員,此時下單是否算前2000名時,客服人員卻無法給出明確的說法,不免讓人望而卻步。
花式促銷背后價格戰式微
就在大量消費者吐槽這屆“雙11”規則太復雜時,一位商家道出了背后原因:“設計優惠規則的也是人,你以為人家不知道規則太復雜?這樣才能保持低價噱頭、吸引用戶量呀。”
電商促銷規則越來越復雜,也從側面反映了“價格戰”的逐漸式微。如今,簡單粗暴的直接打折活動已經很難見到,買個百十元的東西也得讓你花一番心思研究各類規則,足見商家讓利空間實在有限。
在不遠的將來,躺著就能買低價商品的興奮將逐漸從“雙11”淡出,高品質的商品和個性化、體驗好的購物流程才是最終歸宿。
五類常見違法促銷伎倆
■虛構原價
是指經營者在促銷活動中,標示的原價屬于虛假、捏造,并不存在或者從未有過交易記錄。
相關負責人詳解,“原價”是指經營者在本次促銷活動前七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,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;如果前七日內沒有交易,以本次促銷活動前最后一次交易價格作為原價。未銷售過的商品不得使用“原價”、“原售價”、“成交價”等類似概念。
■預售后不履行價格承諾
不履行價格承諾,也是常見的價格違法行為。工作人員舉例說,某電商銷售一款內衣,網頁宣傳為預售價65元,付定金10元,定金可抵20元,尾款支付應為45元。但實際上,消費者按規則付定金后,“雙11”期間購買時支付尾款超過45元。
經營者銷售(包括預售)商品和提供服務前有價格承諾,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,這種行為也違法。
■“最后一天”誘導交易
某電商11月11日對某圖書促銷時,宣傳頁面標示“史上最低價,僅限一天”,誘導消費者進行購買,實際上以促銷價連續銷售多天。
■謊稱降價、優惠
某電商“雙11”期間對一款電器進行促銷,顯示“已優惠500元”,成交價2899元,經查該商品促銷前的原價為2899元,并未真正降價、優惠。
■先提價后滿減
某電商“雙11”期間對洗護產品進行滿減的促銷活動,其中一款洗衣液宣傳滿199減100元,規格為1千克的洗衣液售價為29.9元。經查該產品此次促銷活動前的原價為19.9元。
地址:鄭州市鄭東新區商務內環路通泰路新蒲大廈
電話:15138955318
Email:fykj@fyweb.net
地址:鄭州市鄭東新區商務內環路通泰路新蒲大廈
電話:15138955318
Email:fykj@fyweb.net